• <table id="qsuu4"><source id="qsuu4"></source></table>
  • <td id="qsuu4"><option id="qsuu4"></option></td>
  • <td id="qsuu4"><option id="qsuu4"></option></td><table id="qsuu4"><option id="qsuu4"></option></table>
    <noscript id="qsuu4"><kbd id="qsuu4"></kbd></noscript>
    <table id="qsuu4"><noscript id="qsuu4"></noscript></table>
  • 拔罐理療器如何治療頸椎病

    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,和生活壓力的增加,近年來,中老年人、風濕、關節病患者、辦公室人員、白領、文秘等專業人員等人群癥遭受高血壓、頸椎病、老年病、抑郁癥等的折磨,為了減輕這些人群的生活壓力,并且患者癥狀,控制病情,我們可以通過傳統的中醫拔罐器來實現這一目的。拔罐療法為中國的傳統醫術,具有悠久的歷史,廣為流傳。中醫拔罐有八個穴位,在這些穴位經常施以拔罐,對養生保健及祛病有重要的意義。

    一 主治病癥

    1。循環系統疾病:風濕性心臟病,心絞痛,心肌炎,心內、外膜炎,心動過速,心動過緩,心律不齊,血管閉阻性脈管炎,無脈癥,高血壓;

    2。 消化系統疾病:胃炎,胃痙攣,腸炎,痢疾,急性膽道疾患;

    3。精神神經系統疾病:癲癇,癔病,失眠,血管性頭痛,多發性神經炎,腦血管病后遺癥以及手術疼痛,膈肌痙攣,休克;

    4。 其它:甲狀腺機能亢進,哮喘,瘧疾。

    5。 為針麻、鎮痛常用穴之一。

    二 作用

    拔罐可以治療的病癥:感冒、慢性支氣管炎、支氣管哮喘、膈肌痙攣、神經性嘔吐、慢性胃炎、神經衰弱、性神經衰弱、偏頭痛、面神經麻痹、三叉神經痛、陽痿、頸椎病、肩周炎、急性腰損傷坐骨神經痛、落枕、網球肘、婦科疾病、更年期綜合癥、、急性扁桃體炎、牙痛、神經性皮炎、兒童消化不良、小兒腹瀉、遺尿癥等。

    三 拔罐方法

    (1)留罐法:即將真空罐拔于皮膚后停留10分鐘左右,兒童3分鐘左右,皮膚細嫩者根據人體耐受度為限。待拔罐部位皮膚充血、淤血時起罐,若罐大而吸拔力強時,可適當縮短留罐的時間。病重,病灶深深及疼痛者拔罐時間可稍長,病輕或病灶淺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時時間宜短;冬天拔罐時間可稍長,夏天宜短。這是最常用的方法,一般疾病均可采用。

    (2)走罐法:亦稱推罐、行罐。即拔罐錢,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涂一層凡士林等潤滑油,將罐拔住,然后沿著經脈或者需要拔的線路來回推拉真空罐,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、充血甚至淤血時將罐起下。此法可起到拔罐與刮痧的雙重作用。適用于面積較大、皮膚平滑、肌肉豐厚的部位,如背部、腰臀、大腿等部位。

    (3)閃罐法:即將真空罐拔住后,立即起下,如此反復多次地吸拔起下,直至皮膚潮紅。本法一般多用于不太平整,容易掉罐的部位,以及顏面等不宜留瘀斑的部位。

    四 常見穴位

    1、 百會

    取穴方法:定位此穴道時要讓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勢,百會穴位于人體頭部,頭頂正中心,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,來簡易取此穴。(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,直到后發際正中點。)

    主治疾病:此穴的主治疾病為:頭痛、頭重腳輕、痔瘡、高血壓、低血壓、宿醉、目眩失眠、焦躁等。此穴為人體督脈經絡上的重要穴道之一,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,醫學研究價值很高。

    2、大椎

    取穴方法:取穴時正坐低頭,大椎穴位于頸部下端,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。若突起骨不太明顯,讓患者活動頸部,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,約與肩平齊。

    主治疾病:大椎穴的主治疾病為:幼兒體質虛弱、哮喘、頸酸疼、肩部酸痛、手臂疼痛、手臂麻痹等。

    3、合谷

    確定此穴時應讓患者側腕對掌,自然半握拳,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,第二掌骨中點,拇指側。(或在手背,第一、二掌骨間,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),再介紹一種簡易找法: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? ??位于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。

    解剖位置:在第一、二掌骨之間,第一骨間背側肌中,深層有拇收肌橫頭;有手背靜脈網,為頭靜脈的起部,腧穴近側正當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;布有橈神經淺支的掌背側神經,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。

    取穴:確定此穴時應讓患者側腕對掌,自然半握拳,合谷穴位于人體的手背部位,第二掌骨中點,拇指側。(或在手背,第一、二掌骨間,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),再介紹一種簡易找法: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,位于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。 

    簡易取穴法:拇指、食指合攏,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

    或拇指、食指張開,以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,拇指下壓處取穴

    主治癥狀:

    牙疼痛、牙齦疼痛、青春痘、贅疣、三叉神經痛、眼睛疲勞、喉嚨疼痛、耳鳴、面部神經麻痹、口眼歪斜、打嗝、頭痛,目赤腫痛,鼻出血,牙關緊閉,口眼歪斜,耳聾,痄腮,咽喉腫痛,熱病無汗,多汗,腹痛,便秘,經閉,滯產。該穴為人體手陽明大腸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,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道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。

    4、神闋

    標準定位,仰臥位。在腹中部,臍中央。

    取法:仰臥,于臍窩中點取穴。

    穴位解剖:穴下為皮膚、結締組織、壁腹膜。淺層主要有第十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臍周靜脈網。深層有第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。

    功用:溫陽救逆、利水固脫

    主治病癥:泄痢,繞臍腹痛,脫肛,五淋,婦人血冷不受胎,中風脫證,尸厥,角弓反張,風癇,水腫鼓脹,腸炎,痢疾,產后尿潴留。

    5、足三里

    取穴方法: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、脛骨邊緣。找穴時左腿用右手、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,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,指尖處即為此穴。

    另外一種簡易找法: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,左膝蓋的膝蓋骨下面,可摸到凸塊(脛骨外側髁)。由此再往外,斜下方一點之處,還有另一凸塊(腓骨小頭)。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,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。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,正是此穴。

    主治疾病:此穴的主治疾病為:消化器官疾病、頭痛、牙痛、神經痛、鼻部疾病、心臟病、呼吸器官疾病、胃下垂、食欲不振、便痢、腹部脹滿、嘔吐等一切胃腸、腹部不適之主穴。此外,對更年期障礙、腰腿疲勞、皮膚粗糙也很有效。該穴是人體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。本站有關該穴的治病療法有:治療神經衰弱、治療憂郁癥、治療腳氣、治療慢性胃炎、胃痛等。

    6、三陰交

    取穴方法:

    取穴時,患者迎正坐或仰臥。該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,足內踝上緣三指寬,在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。

    主治癥狀:此穴的主治癥狀為:生理痛、腳底腫脹、過胖過瘦(增肥減肥)、生理不順、手腳冰冷、冷感癥、更年期障礙、婦科多種疾病。此外,對胃酸、食欲不振也有效。該穴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,本站有關該穴的治病穴道療法有:治療不孕癥、治療月經痛、治療妊娠惡阻等。

    本文Hash:73330f4f513fe87c166008709dbb9275bcbc5be1

    聲明: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布,并不意味163女性網贊同其觀點。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系我們。

  • <table id="qsuu4"><source id="qsuu4"></source></table>
  • <td id="qsuu4"><option id="qsuu4"></option></td>
  • <td id="qsuu4"><option id="qsuu4"></option></td><table id="qsuu4"><option id="qsuu4"></option></table>
    <noscript id="qsuu4"><kbd id="qsuu4"></kbd></noscript>
    <table id="qsuu4"><noscript id="qsuu4"></noscript></table>
  • www.se448.com